• 注册
  • 集中营 集中营 关注:670 内容:1909

    欢度清明——看待生死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迷路猫 > 集中营 > 正文
    奇迹守护

    其实我没搞清楚迷路猫能不能发森弭之外的文章,但好像看到别人发了我就发一下看看。虽然清明过了,但还是想发一下。关于生死观我的看法,有建议的极度欢迎评论讨论。

    《欢度清明》——by 鸢北

         墨西哥的亡灵节上,大家欢聚一堂期盼死者的回归;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墓地就在城市的高楼之间、每个人的身边,随时供人祭奠、怀念。与此同时的中国则蒙上了一层黑布,人们哭着前往偏远的墓区。

        “我们这个社会,要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出一滴眼泪,是会被判决死刑的。”——阿尔贝.加繆。

        文化,自当传承,但这个清明节,让我们有所改变。

        不要逃避。清明节时不得欢笑——因为不敬;扫墓时小孩儿不得同去——因为晦气;一定要表现出十足的悲哀——无论与死者熟识与否、关系好坏。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死者希望看到爱的人伤心哭泣还是乐意看到生前的仇敌虚伪奉承,亦或是很高兴人们把他视作“晦气”?恕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微笑面对逝者的永恒才是真正的尊重;坦诚面对彼此的过去,才是最大的认同;而抛弃“晦气”的旧观,携孩子们一同直面这份恐惧,揭开避讳的面纱才是真正的勇气。小孩子本应更早明白死亡的意义。

    在日本,学校让小孩通过孵化、养殖到吃掉小鸡的方式明白死的必然和平常。在美国,老师道出死因和真相,带孩子们一同追念过去美好的时光。而中国呢?华东师大的一份调查显示,在中国,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话题”,而大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疑问会回答:“他只是睡着了”,“他去了极乐世界,没有病痛”,“小孩子不用知道那么多,一边玩儿去”。可孩子四岁左右就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或极度恐惧、或过分轻视,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死亡教育”是汉文化缺失的一课。

    这个清明节,我和我的家人决定留在上海正常作息,在家庭聚会中畅谈与逝者的过去。在追忆的同时,让晚辈们走近死亡,认识家中这位已逝的长辈。也许逝者并不像基督教所言的上了天堂;也不似亡灵节的传说般会回家共乐;更不同于故事中种种感人泪目般美好,但直面它、认识它,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迈出的勇敢的第一步。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集中营警告?
    回复
    ⊙▽⊙生死这种话题
    回复
    日本的这个死亡教育已经被教育界抨击的不行了…(悄悄杠一下下
  • 鸢北我对具体日本咋搞的了解的真心不多,我就是写文的时候查了一下别的国家当论据…emmm凑合着看看吧哈哈哈
    拉黑 5年前 电脑端回复
  • Lyra@鸢北 写的很好哇!!我会觉得是个太过庞大的话题hhhh
    拉黑 5年前 电脑端回复
  • 回复
    打赏了50猫粮。
    回复
    王のGeass

    物理上死亡不是消失,只是物质改变了形态,从碳基变成分子,不同的是人拥有感情和记忆

    回复
    其实死有时候也只是另一种生的形式,死生相依。不过这帖子感觉要被丢到集中营吧?
    回复
    满分作文
    回复

    先人只活在你的想念中

    回复

    其实国内多数人已经对传统的祭祀很难或者较少的去完成了,早就已经在改变,只是没有形成一种单一的社会共识。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国家之类都有祭祀亡者的方式和时间。但是经历过政教合一的地方,宗教势力把这些东西全部收归自己,形成了一个比较简单统一的模式,而且有宗教的方式去规范也通过神来给你解释。一方面加强了宗教的地位,一方面也节省了社会资源。没有经历过或者宗教执政很少的地方,就保持了自己比较传统的方式比如亡灵节,清明节,其他比较晚一点现代化的民族祭祀更加复杂。虽然很大程度的保留了多样文化,但是到了现代化就出现了这种矛盾,不过时间总是能推动一些事情的,慢慢就会形成一个社会共同的方式。

  • 克罗斯.龙蹄宗教往往以对死后世界的许诺来吸引人们信教,所以是会这样的啊
    拉黑 5年前 电脑端回复
  • 鸢北@海盗帕奇斯 嗯是的呢,不过现在的变化有时候并不代表着对死亡的认知提高,反而是漠视而非看清啊!
    拉黑 5年前 电脑端回复
  • 回复
    大罗金仙
    说到生死嘛,我倒觉得随着科技的发展,死亡也可以成为所谓过去的东西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 聊天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