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之前上政治课的时候有点无法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和价值增值回去便买了一本资本论随意翻看。于是在上课的无聊之际胡思乱想就开始了。
关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大家都懂,运用类比,假设我有一个将我自己的情感对象化在其中的这么一个异性,那我的情感应该是具体情感和抽象情感的统一。一方面这份情感只是对于这个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另一方面由于我所需要的应该是一份情感上的依偎,而这个人只是正好适合,所以抛去外在的现象性因素,我需要的其实也只是这么一份情感,无论是谁。
关于价值增殖理论大家都懂。由于流通形式的变化,原本的生产目的w-g-w变为g-w-g,为了使它具有意义则变为g-w-g'。运用类比,我愿称之为情感增殖理论。假设一开始的人们以情感为中介,从而达到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与完美的人生,就如你的生活-情感-他人生活。但是当社会发展,是否情感的目的也会改变,为了情感而情感
而你的生活变成了中介,变为情感-你的生活-情感,生活被情感所左右,受制于前而又害怕于后。如果情感与情感之间通过你的生活而没有变化,这个过程便毫无意义。于是你便会要求后面的情感的量和质大于前面的情感的量和质,多出来的情感为剩余情感。剩余情感并不会在你和他人的情感之间产生,因为它的源泉并不在情感流通领域,而是在情感生产领域,也即人的付出。由此可见,情感的使命便是不断进行情感增殖,如果所有人的付出都被榨干,情感就死了,情感最终的命运必然是灭亡的
终于下课了,去吃碗面 [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