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困惑于字母圈子群体、尤其是bottom一方为何总是体现出更多的非适应性行为:自伤、酗酒、暴食、催吐、厌食不一而足,还有普遍的不安定感、拒绝、自厌。
最近琢磨出关于这一切的一个可能解释,也许早有人写过了,但在中文互联网上要系统性的阅览相关资料真的很难,所以我还是写一写吧。
上个世纪英国有个叫温尼科特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抱持”的概念。
我想在所有人与人相互需要的方式中,抱持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但它也同时难以被察觉、难以被描述。
在生命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婴儿认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自己是母亲的一部分,又或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小孩会用“我”来同时指代自己与自己的母亲。在这种关系中,母亲更像是小孩的容器与外壳,坚实的双臂抱持着婴孩,使之不至于掉在地上,陷入无法移动的无助境地。婴儿需要从母亲那里获得容器般的安全感——不论婴儿如何挣扎与破坏,婴儿依旧可以完好无损地待在原地,无论婴儿在外界体验到了怎样的威胁与恐惧,在母亲的抱持中,婴儿都可以感觉到自己与世界的隔绝。
人是被抛到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中的,但在最初的时候,人处在一个与世界双向隔绝的地方——被母亲怀抱着,既无法干涉这个世界,也不会被这个世界所干涉,内心的东西被装起来,保护好,使之非常安全。
而成长的过程则是这种“抱持感”内化的的过程,因为小孩终究要离开母亲的怀抱,最初是在母亲身旁安憩,随后逐渐获得勇气去探索母亲之外的世界,并时而回到母亲身边寻找安全感,终于到最后可以离开母亲独自生活。所以有种说法,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离别。
然而,当这个内化的过程被中断,譬如遇到不太抱小孩、拒绝小孩哭泣的母亲,不安定感就产生了。
隐藏内容需要登录才可以看见
登录
我要不也 [s-84]
从头到脚的强烈触动 掌控感使得身体与精神达成了共振 咳咳我说的是掌控感 对b没有太多概念嘤 我不配! [s-20]
哦哦,这听上去还蛮有道理的 [s-56]
放弃掌握理性追求生命自由的权力 [s-32]